产出。”
李颜这句话彻底让女组长破防了。
“嗯?李总,这是啥意思?你们已经做出来了?低温固液态转化吗?”
“是的,不过没啥意义。我们有更好更稳定的方向。”
女组长还没消化完这一波冲击,李颜又给了一记闷棍:
“光强数据,我也有。你如果实在想复现,我可以给你数据,这样你就不用穿越回去了。控制变量,总能验证的。”
自此事后,李颜在科研智囊团内部的威信迅速建立,大家普遍认为,“李颜团队”的科研力量远超他们的预期。
在大众看到的成果背后,李颜所拥有的科研基础是非常强悍的。
只是最终考虑到量产、成本、稳定性等等选择了保守的表达。
他所表现出来的实力,绝不可能是他实际的最高峰。
想明白这么一点,大家对李颜到底都研究出了什么,就有了很大的遐想空间。
有了遐想空间,看李颜的心态自然就变了。
女组长直到会议结束都还停留在“我为之纠结一年的东西竟然只是你放弃的成果”的震惊中。
很快,就有一些闻讯而来的研究团队跑来咨询李颜“实验悬案”。
活脱脱是把李颜当成了特殊的医生。
要知道,做实验这种事儿……变量是非常惊人的。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控制了一切变量,殊不知那些在眼皮底下发生却无法观测到的变化,才是变量的大头。
许多实验小组都有个别传说级别的炉子,一炉传十届,老师退休了炉子还在。
有一些实验什么新炉子高级炉子干净炉子都烧不出来,就得包浆的某个老炉子才能烧出来。
脏兮兮一堆杂质,都不敢清理,说不定成功的秘诀就在那上边……
本来大家也没想着他能解答出来。
但他还真能。
“你用的乙醛没密封好,氧化了产生了少量乙酸,这些乙酸是成功的催化剂。”
“啊?这么简单,我靠,又是一次失误反而带来成功的实验。您是之前做过这个实验吗?”
“没有,分析而已。在你的叙述里,第一次使用的乙醛是‘之前剩下’的,大概率存在问题。”
“我回去验证验证。”
“3%,差不多这个量。”
以上是一位跳脚的博士与李颜的对话,并且结果很快得到准确的验证。
于是李颜收获脑残粉一枚。
他甚至能光凭实验报告,就告诉你包浆老炉子那一堆杂质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