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技术的成本天差地别。
不管是人力成本,燃料消耗,又或者综合费效比,都有接近1倍的差距。
即便夏国64年技术突破后,做出了30吨级别的顶吹氧气转炉,也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后来奋起直追,用了整整32年的时间,付出了巨大代价,才终于让炼钢产量才达到世界第一水平。
32年太久,只争朝夕!
他心中暗暗想道:
“使用平炉炼钢,为了达到钢铁产量的任务指标,要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只有采用顶吹氧气转炉,才能有机会在完成指标的情况下,做出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钢铁!”
念及此处,李暮恨不得立刻把顶吹氧气转炉技术交出去。
不过很快他又冷静下来。
炼钢技术可不像半导体那边,他已经打下不错的基础,浪一点也没事。
这边贸然拿出去,难免会让人起疑。
而且30吨级别的顶吹氧气转炉,对夏国钢铁行业的产量提升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要做,就做最大的!
李暮看向90年代的顶吹氧气转炉资料,喃喃道:“单炉300吨,也不知道有没有把握实现,这可是30年后的技术!”
“不管了,就定这个目标,先干再说!”
……
次日。
因为学校停课,所以李暮有相当充足的时间。
先去了一趟半导体研究所,看了看黄新华那边的进度。
出来的时候还遇到了黄坤,现在他主持着程控数字交换机后续的后续研究和应用工作。
程控数字交换机现在已经进入生产线,用不了多久,就能在京都地区试运营。
两人交谈了一会儿,黄坤询问了一番李暮关于移动通讯的构想。
不过以现在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储备,想要实现移动通讯还是有难度的。
李暮直言相告,黄坤也只能遗憾作罢。
……
和黄坤告别后,李暮本想着回到学校直接学习。
走到一半,他忽然想到:“去轧钢厂不就是最好的掩护吗?”
凭脑袋空想出,和去轧钢厂“实践”后再研究出来,肯定后者更令人信服。
想到这里,李暮调转车头,前往宏星轧钢厂。
……
来到轧钢厂门口。
李暮本来以为凭借着学生证,应该能进去。
没想到看门大爷死活不让他进去,还道:“你们这些大学生,天天干活不积极,发牢骚倒是发得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