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句没头没脑的话,“诸位可知何为仁?”
完,微笑着环看一周,目光落在马愉的身上,微微点了下头,马愉心领神会,出班奏道,“陛下,臣有些拙见。”
“马爱卿是我朝北方第一位状元,又是文华殿大学士,朕的侍讲学士,那就你来。”
“所谓仁在圣人看来,人应该友爱大众,亲近贤德的人。孟夫子则对“仁”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仁”是饶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一个人仁德的开始。”还“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
“好。”朱祁镇拍掌叫好,“好一个无恻隐之心,非仁也。”
“朕还有一个问题,皇祖父仁宗皇帝驾崩后,为何庙号为仁?”朱祁镇跨度太大,众人有些跟不上节奏,刚才还在讨论圣人之言,这下又跳到了仁宗皇帝的庙号上了呢?
“朕想,无外乎就是一点,皇祖父在位时间虽短,但广施仁政,与民休息,得万民爱戴,即为仁也。”朱祁镇一字一句的道。
“陛下所言极是,想当年成祖皇帝五征漠北,六下西洋,西南用兵,百姓赋税沉重,苦不堪言,即仁宗皇帝继位,与民休息,内宽外和,革除弊政,万民称颂,为仁宣之治奠定基础,是以上尊号为仁皇帝。”
杨荣朗声道,他听明白了,也看出来了,皇帝今绝不是无的放矢,据皇帝向即将殉葬的何妃要了两个须陪葬的宫女,看来应该是为了这事。
“陛下,我大明立国至今已七十载,历代先皇励精图治,文治武功,方有当今盛世,但也有弊端仍需革除。”杨荣道。
朱祁镇满意的点点头,啰嗦了那么多,只有杨荣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陛下,当今下,虽是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但我朝人殉制度上违道,下失仁和,老臣以为,当废除此弊政。”
殿内文一下炸开了锅,这人殉制可是太祖皇帝钦定的祖训啊,怎么能废除就废除,再,要是废除人殉,我们死后谁在地下陪着我们?我家里那些如花似玉的妾岂肯独守空房?
“陛下,杨荣此言大逆不道,臣请陛下治杨荣妄议祖训之罪。”杨士奇梗着脖子道。
“陛下,臣附议”
“臣附议”
……
一下子五六个大臣跪下道。
“陛下,人殉虽有违仁和,但祖制不可轻改,望陛下三思啊。”
“陛下,人殉自古就有,蒙元更甚,为何我朝就不可呢?”
“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