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京城,万一被卷入什么纷争,以后能否得用就难了。
这时候远离京城,以后新皇椅子坐稳了,也算是储备的人才。
赵山没见过庆元帝,但他私底下觉得他还是不错的。
不论是家里种地还是经商,赋税都还可以,并没有特别繁重,老百姓每年交完税后多少有些盈余。
作坊没兴办之前,村里虽然普遍都穷,但没有一家卖儿鬻女的,多少能过的去。
徭役也一样,除了前年赵大壮去服了一次徭役,这两年朝廷并没有额外征派。
庆元帝还十分重视稼樯农事,知道他们培育出了高产作物,还千里迢迢派人来密水封赏。
当初京城那场动乱,若是一些暴君定会将闹事的学子全部处死,可他并没有,只是禁止他们再科考,甚至保留了他们的功名。
可以,现在的庆元帝虽然称不上雄才大略,一个守成之君还是当得起的。
就是他的几个儿子有点糟心,拖了他的后腿。
“我觉得陛下并不是特别中意三皇子,可其他几个皇子年岁还,这般看来以后能登大宝的只能是他了,只不过这位三皇子……唉,不也罢。”
李伯玉没的话,赵山也懂了。
前头倒台的太子和大皇子是又蠢又坏,这个三皇子也不是什么好鸟。
听闻他十分暴虐,府里经常有奴婢的尸体抬出来,死状十分可怖。
听闻有一次京郊一户农户找到顺府衙去告状,女儿被三皇子掳走了,虽然三皇子府的管家应诉时矢口否认,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当时这事闹得挺大,只不过后来被摆平了。
这种消息连赵山这种只在京城待几的人都听了,可见三皇子的口碑有多差。
见李伯玉还皱着眉头,赵山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唉,谁当皇帝和咱老百姓啥关系,咱该怎么过日子怎么过日子。你去了上谷县,山高皇帝远的,全国有那么多县,也注意不到你,怕啥。”
李伯玉也知道多无益,又了一些别的话题将此事岔了过去。
送走李伯玉后,晚饭时赵山将村长一事和赵来福了。
赵来福听罢连筷子都没拿稳,直接掉在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