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则内流满面。
妈的周彻,这是穷疯了吧。
几个月的时间里办了几出事了。
第一次成亲也就算了,那是正事,纳妾也可以理解,毕竟两房妾室也是有头有脸人家的姑娘。
你收个义弟你办什么办,这不明摆着要收钱么。
连着三出,家里的金库都掏空一半了。
淳郡公这人年纪不大,脸皮倒是真厚。
不过,这些人感慨的有点早了——三个月后,淳郡公府再次发出通告,恰逢郡公夫人孙氏二十大寿,届时郡公府会大摆宴席,邀请各方人士前来共同庆祝……
西北的大官员气的跳脚,有门路的苦不堪言,已经暗搓搓的打算托关系把自己调走了,实在受不了淳郡公的盘剥。
最可恨的是,淳郡公这厮从他们身上搜刮钱财,却用来建设自己的梁州城。
现在的梁州城的变化可谓是翻覆地,街道整洁干净,商铺林立,大交易市场火爆,把附近官方的榷场都比下去了,有不少富户家家装上了新玩意儿——玻璃窗户。
听那粉条作坊每日产出过万,订单都排到明年了。
挣了这么多钱,钱都哪去了?用的着搜刮他们!
当然了,这些话赵山都听不见了,因为他已经启程出发,回返密水。
这次,他离家太久了,四月从家出发,再回去时已经十月了,在梁州城整整呆了半年。
梁州城的几个作坊已经走入了正轨,京城的琉璃作坊也正在建设,活字印刷术也已经投入使用。
京城老百姓最近精神生活很丰富,因为皇帝每都有幺蛾子提供新乐子,不是今砍这个大臣的头,就是明要废后,总而言之,骚操作不断。
而且最近京城还出现了一种新玩意儿——报纸。
这东西像书又不是书,几出一次,内容特别吸引人,因为它里面的东西不是知乎则也,而是分成了几个板块,有皇帝的圣谕和朝廷的通缉令,有寻物启事,还有一些历史故事,最吸引饶是民事板块,这个板块里刊登的都是东家长李家短的事,有时候是底层老百姓的邻里纠纷,有时候是一些官员家的八卦。
这东西刚一出现就被抢购一空,迅速成为了京城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很多读书人以抢到一份报纸为荣,士子们的文会讨论的重点再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报纸里的内容,以及猜测这报纸到底是谁办的,内容是谁撰写的。
这报纸刚出来时也曾有朝臣反对,认为这东西大逆不道,怎么能将皇帝的圣谕和一些家长里短放在一起,真是倒反罡,大大的不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