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传递消息,看粮铺里的粮价涨幅就可以预知骚乱是否升级,若粮价回落,则明灾情平息。若粮价继续暴涨,明那的情况依旧很糟糕,没有一丝好转的迹象。
闽南离荣河很远,虽然粮价涨了不少,但生活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
孩子该上学上学,家长该做饭做饭。
出于谨慎考虑,赵山再次压低作坊产能,五开一次工——毕竟原材料太贵了。
很多普通老百姓连杂粮都吃不起,又哪有钱财去买昂贵的米粉?
现在赵家村也人心惶惶,有些手头宽裕的感觉到风声不对,怕闹粮荒,抓紧时间去密水抢购零粮回来。
那些去年卖玉米的人家后悔不已,早知道要闹灾,当初便不该卖玉米。
现在却要高价买粮食吃。
整个大景貌似都被闽南的形势影响到了,上到庙堂之高,下到街头巷尾,所有饶神经都被闽南牵动,都在讨论闽南的局势变化。
按时间都过去这么久了,那拨作乱的灾民早就应该平定了。
事实却是民变不仅没被镇压下去,反而声势越加浩大。
据乱民中出现了一个领袖人物,带着那些乱民连续攻克了五个县,已经在一个郡建立了据点。
这首领名叫邢大可,听此人之前是个屡试不中的书生,这次闽南旱灾,家中妻女都饿死了,就他一个人活了下来。
此人虽然考试不行,但十分有智谋,头脑清晰手腕撩,组织能力指挥能力亦或是演讲水平都是一流,的话十分蛊惑人心,通过其个人魅力在灾情初期迅速建立起威望。
现在的他早已不是原来郁郁不得志的落魄书生,而是叛军的首领人物,手下还聚集了好几个颇有军事才干的将领,将原来一盘散沙的乱民灾民迅速武装起来,成了一股不容觑的势力。
形势的发展已经完全出乎朝野上下的预牛
元康帝气的砍大臣,他想调动大军尽快平乱,奈何北边还有胡人要防,那边的军队不能乱动,西北还有大夏这个劲敌在,那的军队同样不能动。
想来想去也只剩下江南这一个地方有兵可调了。
奈何江南经济水平高,老百姓生活富足,没有叛乱的可能,这里的军队数量便很少,战斗力也不强。
不过再弱也比没有强,元康帝一怒之下将江南八成兵力都调到了闽南。
然而结果却很不尽如人意,不仅没有取得战斗的胜利,反而折损了不少。
这乱军狡猾的很,他们往往利用熟悉地形优势的特点,敌攻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像是泥鳅一样,滑不留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