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洗那个,普通民众对他们是又恨又怕,各路民兵或者军阀也不想被人断了财路,所以一致支持政府剿匪,通过建立统一战线,政府军岌岌可危的形式很快就得到了缓解,看到效果不错,二零一三年开始政府正规军的战术也就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们甚至发明了军事招标的标准模式,把攻坚任务交给了民兵,比如装甲第四师就被授予处置战场上一切遗弃或被夷平财产的权利,有了这个大权他们一打到哪里就能吸引一大队民兵武装聚集过来,第四装甲师可以躲在背后提供炮火支援和进行督战,一路下来打的顺风顺水伤亡还不大。
但是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这场内战打下来,由于采取了军事招标的模式,当地政府的财权治理权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所谓胜利和收复当中分解给了各个地方军事派系,今回顾起来陈柯下猛药可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如果能借胜利之势重建政府的权威,在胜利后逐步收回权力重新凝聚国家,也算是凤凰涅盘,但是战场局面刚刚稳定,西方的制裁就步步紧逼,这使得当地政府不但没能收回权利,反而不得不让战前那些搞走私的能人们把非正规经济全面做大做强,至少到二零一五年其国内的影子经济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22%,后来干脆就无法统计。
同时面对财政赤字一飞冲,货币剧烈贬值的局面当地政府不得不拼命的甩包袱,二零一六年一月他们颁布了公共私营部门合作法允许各地政府用公共资产自建公司去自谋生路,只要能维持基本的社会服务就行,各地的官员既然可以和商人合作搞钱,那自然不会全听上头的话了。
结果即使进一步加剧了自身财政资源的枯竭也加剧了各地的离心离德,当然在一片瓦解中当地政府也做出过自救的努力,那就是争取外援,既然自身难以造血那就必须去争取外部投资,像老阿萨德一样拿到援助掌握分配就可以对地方军事派系进行赎买,哪个派系交出武装就在哪个地方落实一个大工厂,哪个民团接受改编这条公路就交给谁重建,对于更大的派系不妨一起建银行,让这批军头出来当董事长,逐步的退出到军济领域,挣钱嘛不寒产,政府军方面则可以通过整编民兵获得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兵和基层军官,加强自己的战斗力用财政和军事的两手重建自己的权威。
面对这种情况,那就只能接着争取外援,二零一七年他们的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功,跟某东方大国谈妥了工业重建,首期工程就有150家企业入驻,投入资金20亿美元,东方大国这是下决心要去救一救这一方百姓。当局势逐渐平稳,以及在土耳其搞和平之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