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有了新变化:每张桌子上都添置了一台电脑。
这要感谢电科14所慷慨解囊,不仅资助了许宁个饶研究,还剩下足够的资金升级了办公设备。
“老师好,还有师弟?”方争抬头问道。
“嗯,之前让你准备的许的毕业研发内容,怎么样了?”杜亦熵坐到了方争旁边。
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坐在身边总是让人感到压力山大,哪怕一切都准备妥当。
“已经准备好了,是关于厚钝尾缘叶片研发的内容,理论部分用到了师弟之前的工作成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调整。”
方争着拿出两张软盘递给许宁:“一个装文档,另一个是附件。”
回想当初,方争曾想让许宁帮忙做计算模拟,作为交换分享自己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然而现在,情况却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学长变成了为本科未毕业的师弟准备材料的人。
不过更准确地,真正帮上忙的是姚美玲,而他自己连打下手的资格都没有获得。
这样的转变,让所有人都不禁感叹命阅奇妙与无常。
方争轻叹一声,心中五味杂陈。他原本以为许宁加入团队是为了辅助自己,没想到情况却并非如此。
“其实我本想加入一些有趣的日常片段,但在这方面我总是找不到灵福”
方争在心里默默想着,这些休息日的点滴被他用省略号一笔带过,未曾详细描述。
“师兄,这段时间麻烦你了,谢谢。”许宁简短地道谢,将两张软盘心地放进包里。
“不客气。”方争连忙摆手,他向来没有大师兄的架子,尤其在面对这位才师弟时更显得谦逊:
“要是没有你的帮助,我的毕业论文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呢。”
回忆起之前与姚美玲一同研究新舟60飞机机翼颤振分析的经历,方争不禁感激万分。
当时课题组一度陷入僵局,幸亏许宁的及时出现,才让他们找到了新的突破方向。
原本的研究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博士毕业的要求,但在许宁的带领下,他们不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科研领域,还解决了这一难题。
现在,尽管核心技术需要保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这个新领域中寻找其他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足以支撑起一篇博士论文。
这种先驱者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能为年轻的导师们提供一个快速培养博士生的机会,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加入,从而推动整个课题组的发展。
当然,这一切对于还未成为导师的许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