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罢了。
也意味着无法流水线生产。
借鉴了蓉飞的经验,他们也采用的是“脉动生产线”,目前他所在的602所,共有三条产线,年产量100台左右,但也已经到极限了。
“毕方”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这就和交公粮一个道理,越交不出越无法满足需求,越满足不了需求越有需求,最后恶性循环。
航空工业集团已经着手在贵省、东三省建立更多生产基地,但前提是这边能有足够的人手抽出来。
周瑞花了一天的时间,巡视了“毕方”的产线,也见到了很多老朋友,当时参与了“造船厂”事件的人,不少都调来了相关工作。
最后的结论是……和蓉飞类似,可以采取“智能设备”部分介入的情况,来提高效率。
不说翻一倍,30%是有机会的。
这是很强的提升了,还能富余出人手进行培训、组织新产线。
考虑到公司那边,王涛带队的“钙钛矿工业集群”工作量已经很大,周瑞干脆花了两天时间,自己做了一套方案。
航空是周瑞的发家地,各单位都太熟悉了,航空工业集团一听,周工要出手给“毕方”产线升级改造,同意的很爽快。
实际开展还需要一点时间,但初步意向已经达成,由开明智能来提供产线改造服务。
一不小心,又挣了几个火箭钱。
第688章 男下属谈什么心?
602所的事情,周瑞前后花了三天时间,比预计要长。
也算是给了邱力勋一个盼头。
周瑞在原本产线的规划基础上,帮他现场调整了一些细节,效率略微提升,而之后的“智能集群”改造,更是让他垂涎欲滴。
有了“毕方”产线,即将进行的改造,周瑞的“智能工业集群”,算是在两个方向,都各走出了一步。
一个,是像“钙钛矿”那样的全智能化,专门针对技术含量不高(周瑞标准下)的批量生产工业场景。
一个是类似“毕方”这样的嵌入式智能化,来辅助进行高技术含量工业生产。
未来可能会达成合作的蓉飞、红芯国际、甚至周瑞以后的航天公司,都应该会是后者。
当然,工业生产千千万,没有一通百通的说法,或者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需要不断的深入不同“工业场景”。
回到京北的宾馆,周瑞和家里的大小美女煲了一个小时的电话粥,得知李文倩的答辩进行的很顺利,距离毕业只差一个典礼。
周瑞表示一定会赶回去,参加这个重要时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