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
不过对于周瑞来说,这种“类集束炸弹”的效果只是个初尝试,这是一整个系列的技术路线。
事实上,侦查型返回舱、支援型返回舱、救援型返回舱,都是可以展开的应用方式。
并且也是未来“轨道母舰”的重要技术分支。
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可以直接从“南天门”突入大气层,并且保证长续航,但小型无人机却没这个本事。
仅仅只有类似“轰炸机”作用的大型无人机,显然在战术上过于呆板。
有了“返回舱”来搭载小型无人机,则让整个轨道对地战术体系一下子丰富了起来,甚至可以投放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在过往许多的科幻作品中,不乏从太空从天而降的伞兵装置。
巨大的金属投掷仓从天而降,“哐嘡”一声砸到地上,然后走出一个个全副武装的战士,威武霸气,帅的掉渣。
要是配上一句气泡音拉满的“我已着陆,感觉良好”,更是能吓得敌人直接投降。
但如果是从现实角度出发,费这么大功夫投掷一个单兵下来,有点华而不实。
这单兵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得强到什么程度,才能在现代战场上这么浪。
这就和“高达”是一个道理,帅归帅,一发穿甲弹指定能躺。
反正周瑞感觉即便是把“吕旭波”投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人家是“智能战士”,不是“毁灭战士”。
况且技术难度会指数型增加。
得加上“载人航天”、“轨道维生”、“超级减震”、“超级隔热”、“后勤补给”。
这么多技术堆积起来,我就为了投送个单兵?这和金扁担挑粪有什么区别?
轨道投掷,本身就是为了触达不可及之地,跳出影视作品的思维,充分发挥“机械智能”的优势走无人化,才是正确的道路。
返回舱落地后一个小时,周瑞听取了坠落点的观察员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