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方式,基本上分地印刷点的周围地区在报纸出版的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能看得到报纸,而《蓟城日报》在全国的日发行量,足足有近五万份。
可别小看了这个五万份,这可不是后世,这时候实施的是计划经济,连纸张的产量都有限,加上这个时代还是采用的手动印刷机,所以五万份的油印报纸,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了;
而且这个时候全国的基础教育尚未普及,很多人大字不识一箩筐,更别说养成翻阅报纸的习惯了,所以订购《蓟城日报》的,也多是单位或者厂里的宣传部门,五万份报纸,足够在全国各地铺开。
说不定还会被当成知青插队的榜样人物,被拿出来在各个县市的单位、工厂、公社搞宣讲,估计用不了多久,叶青这个名字,就要响彻大江南北了。
叶青也没想到杭廷芳会把这篇报道写成这样,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但伍永兵、赖国昌却很是兴奋,这俩当着县里来的那几个人的面,直接就把新闻大声地朗读了一遍。
念到后面,那个县知青办的负责人简直是瞠目结舌,而先前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一开口就骂叶青不知好歹要靠走后门进县医院的何海,这会儿感觉就像是被人扇了几耳光似的,脸上瞬间臊得慌。
七十年代初,纸媒本来就没多少家,能在省报上占上个豆腐块,都算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件了,更别说登上的是《蓟城日报》这样全国闻名的大报纸,而且还占据了这么大个版面,那得是多大的殊荣啊。
有这篇报道作为履历,叶青这个人身上就烙上了真正的官方烙印,也代表了《蓟城日报》方面对她的极度赞扬和认可。
有一个大报社在背后给她背书撑腰,孩子会狂妄一些实在是太正常了。
这要是换成他们在场的这些人登上了蓟城日报,别说是给这么大个版面专项报道了,哪怕是寥寥几十个字的骑缝豆腐块,或者是能在某篇新闻里面被提到自己的名字,都能让他们在整个蛟潭县横着走了。
何海这时候已经意识到,他可能把老院长交待的事儿给办砸了。
可特么谁能想得到,一个十几岁才初中学历的小丫头,能登上《蓟城日报》啊?活了四十多年了,他还是头一次听说这样的事儿,这实在是太离谱太荒谬了!
何海努了努嘴,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