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写字和打铁很像,都要有恒心,一开始你觉得铁锤拿在手里很别扭,炉子里的火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但打铁的时间长了,你闭着眼睛也能掌握火候。”
告诉她这些话并教他写字的那个人,正是现在的宰相张九龄。当年,张九龄被罢官返回故乡,开凿了大庾岭梅花古道,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张先生和祝静思以前见过的人都不一样,他举止儒雅,眉心里像是藏了一轮月亮,温和而清凉:“千锤百炼,始见真章。”
祝静思的字就是这么练出来的,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她临摹了很多遍,直到闭着眼睛都能随手写出那些笔画。
她是个聪颖的小姑娘,可惜张先生不收女弟子,笔墨纸砚都是从那里得来,诗书礼易也都是从那里习得,却没有师徒的名分。
张先生教很多孩子读写,正式拜师入门的弟子只有两个,一个叫杜清昼,一个叫裴豆豆。
第一次见到裴豆豆的情形,祝静思到现在还记得。
那时韶州闹饥荒,七岁的祝静思在逃荒时和家人走散了,在荒年,一个与家人离散的孩子,绝难活下来,遍地饿殍中很快就会有一具小小的尸体。惶然四顾的小女孩强忍着没有哭,但满心都是恐惧。而且,她的肚子很饿。
天快黑时,她瑟缩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旁边,突然,头顶上传来一个声音:“你哪里来的?”她一抬头,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脸上也是常见的饥色,漆黑的眼睛俯视着她。
“我是祝家村的,逃荒时和娘还有哥哥走散了。”祝静思咬紧嘴唇。然后,她的肚子咕咕叫了两声。
男孩迟疑了一下,默默地把手中唯一的一个烧饼递了过去。
祝静思几乎是扑过来一把抢过烧饼,狼吞虎咽地吃完。
男孩问:“好吃吗?”
“吃太快了,没吃出味道。”祝静思老老实实地回答。
“下次慢点吃。”男孩不耐烦地翻了个白眼,直挺挺倒了下去。
这种饥荒的年头,一个烧饼既可以救命,也可以让几个成年人争抢拼命。
男孩醒来时,祝静思可怜兮兮地趴在他面前:“你饿不饿?”
“饿。”男孩有气无力地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