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中几人一笑。
毛邦接过册子,一开始是随意翻看,到最后一页时才仔细审阅。
看了许久之后,放下册子,沉吟许久,道:“国朝选官不如曹魏。”
孙容自己编纂的册子,当然知道毛邦在说什么。
曹魏时期档籍多已散佚,他只能查阅史书,得知入正史有传者247人出身寒素者百人,约占四成。
国朝档籍损毁、遗失了一部分,但整体比较丰富,最后一统计,寒素为官者只占一成。
“大王说要‘实事求是’,诚斯言哉!”毛邦叹道:“都说本朝士人把持上进之途,你去一问个个不承认,此诡辩也。”
这就好比两人争论,一人说本朝是高门大族的天下,另一人马上举出寒门乃至平民当官的例子来反驳。
一个不够?两个。
两个不够?十个都有。
但数据一出,真相大白。
中高级士族当了九成的官,寒素以下占一成,全国上万官员,你举反例能举出一千个,能说明什么?
“不过,寒素为官者多能人啊。”毛邦又翻开册子,说道:“曹魏八十余名立传之台阁重臣、四方大将,寒素者六十。国朝至今,亦有——嗯,多位寒素名臣。”
说到后半段时,毛邦顿了一下。
不过,虽然比不上曹魏时四分之三的重臣都是寒素或豪强出身,本朝确实也有不少。另外,曹魏时的寒素重臣经过魏晋两朝百年经营,已然是高门大族。
但实话实说,寒素出身的官员整体能力确实强不少。
他们也经历过完整、系统的教育,即便家道中落了,至少在刚败落的那一代,仍能依靠父母乃至家族获得质量不错的教育。
同时又没有高门大族子弟身上那种臭毛病,为人相对务实,上进心强烈,愿意吃苦乃至冒险,办事尽心尽力,确实是很不错的官吏来源。
邵勋在陈留时,大力提拔董、吴、王、边等家族子弟,用起来感觉还不错。
这次他想形成固定的规矩,让寒素以下士人有个上进通道,而不是靠他个人简拔。
“寒素士人之外,大王亦欲给予武勋卓著者入仕之途。”毛邦又道:“我知你等不喜,但此事办也得办,不办也得办——”
正说话间,有仆人在门外轻呼:“官人,丞相召见。”
毛邦一愣,很快便起身,想了想后,拿起一份条陈,又对四位宾客说道:“遴选寒素士人对你等有利,选武人入仕对你等不利,但世间哪有光拿好处不付出之事?在此事上,你等与武人当勠力同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