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大儒夜以继日的批阅打分,终于在第九上午,将所有考卷批阅完毕。
“陛下,内阁几位大臣已在殿外等候。”太监诚惶诚恐的走了进到书房门口,跪下奏报道。
“让他们进来!”朱祁镇合上手中的奏疏,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真起身伸了个懒腰。
“臣等参见陛下。”众人行礼道。
“起来,起来,”朱祁镇挥了挥手道。
“恩?”朱祁镇看着几个人都是笑意难掩,“今儿倒是奇怪了,你们几个难得凑的这么齐整,吧,有何事?”
几人相视一笑,马瑜站起身笑呵呵的恭敬行礼,掏出一份喜庆的奏疏双手呈上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春闱阅卷已毕,这是中榜士子的名单。”
“朕就不看了,你们吧。”朱祁镇接过奏疏,将它放在了御案上。
“是。”着,马瑜从李时勉手中的托盘中拿过三张纸一一打开,对着皇帝又道:“陛下,这是臣等评定的可入殿试名单。”
“怎么没有状元、榜样和探花啊?”朱祁镇奇怪道。
于谦赶紧起身提醒道:“陛下,这三人需要您钦定!”
朱祁镇老脸一红,倒是把这事儿给忘了,还有殿试这个环节。
“今年殿试取了多少人?”朱祁镇拿起名单仔细看了起来。
“一共两百三十五人。”
忽然,朱祁镇想到了以问题,开国之初朱元璋为了平衡南北录取人数,调和南北士子之间的矛盾,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就非常无奈的搞了个非常有特色的南北榜,自此,具有明朝特色的科举考试成了贯穿整个明朝的取士制度。
“南北各取了多少人?”朱祁镇又问道。
“回陛下,因为今年没有实行南北分榜,试卷更是统一,所以有些偏差。”马瑜顿了顿,看了看皇帝的脸色,见皇帝正用询问的目光看着他,他只好鼓起勇气又道:“北方士子,180人,南方士子五十五人。”
朱祁镇一滞,心里纳闷道:“奇了怪了哈,以往在才学上北方士子是不如南方士子的,怎么今年北方士子突然中榜这么多?”
他神情复杂的看了看马瑜,这一看不要紧,马瑜正抬头看着皇帝,四目相对,马瑜被皇帝如刀的眼神扫过,心下一惊,暗道皇帝的疑心病又犯了。
赶紧躬身又道:“陛下,此次阅卷臣虽担任主阅卷官,可这些试卷大都是来自南方的同僚批阅评选的,臣只是负责把关。”
朱祁镇又看向于谦,于谦只是不着痕迹的点零头,表示马瑜的都是真的。
朱祁镇这才放下心来,他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