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照片,更不用还在研发中的涡扇10发动机资料了。
因此,他转而谈论如何在进气道内部检测压气机失稳的早期迹象,并提出使用谐波傅里叶系数法和行波能量法进行初步评估。
他还提到主动稳定性控制的重要性——即修改发动机以加入紧连控制阀;
这将有助于避免严重的失稳现象如喘振,甚至能在超出正许工作范围的情况下保持压缩系统的稳定性一段时间。
杨韦听到了这里,手中的笔几乎脱手。
如果真能实现,这样的系统将显着提升发动机性能,在空战中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然而,这也意味着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改动。
“这套系统确实引人注目……”
杨韦合上笔记本,语气中带着遗憾:“但考虑到与俄易斯留里卡研发的AL31FN对接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果。”
许宁对此早有准备,他建议采取分阶段实施策略。
“我们可以先在俄制发动机上安装一个简化版的控制系统,采用基本的自动节流阀来改善进气条件;
虽然效果不如完整版,但也足以扩大发动机的操作范围,确保飞行安全。”
“等到国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成熟并装配到飞机上时,再升级为全功能主动稳定性控制系统。”
杨韦停顿了一下:“你的系统要求飞发匹配非常高,即使涡扇10按时完成,恐怕也需要重新研发进气道……”
许宁的回答直接且大胆:“我们要彻底改!”
他接着解释道:“我们可以借鉴之前八三工程的经验,首先制造两架基于现有研发的原型机,用它们来测试飞机的基本结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控制系统。
等国产发动机准备好了,我们再推出一个改进了进气道的第二版研发。这样,我们只需要专注于动力系统和主动稳定性控制系统的试验,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原本,许宁差点出了“枭龙”项目的名字——那个在试飞阶段更换过进气道的经典案例,但他及时调整了措辞,毕竟现在讨论的这个项目还只是个概念。
杨韦对面坐着,一脸震惊。611研究所请许宁来协助十号工程,没想到他会如此投入,甚至提议改变整个项目的进度安排。
作为一个主要负责人,让外人这么深入地参与自己的项目确实不寻常,而提出造两版原型机的想法听起来也相当激进。
然而,许宁的方法有其合理性:第一版研发可以全面验证飞机性能,第二版只需完善细节,并不会带来过多额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